曲靖论坛

标题: 《富源笔记》鲜活的诗性与智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掌上曲靖    时间: 2019-6-27 10:11
标题: 《富源笔记》鲜活的诗性与智性
蔡 焱

硕大的镜头占据着画面空间,似乎要将世间一切囊括,镜头背后那人则显得模糊而神秘。这是云南北鸿的微信头像,颇有意味,其实,这是一个记录者、发现者、言说者形象。云南北鸿将自己的探索发现与言说诉诸于文字,于是便有了《富源笔记》。

《富源笔记》共三辑,第一辑便是1000则随笔,占了全书半壁江山。这些随笔,短的寥寥数字,长则洋洋千言,没有分类也难以分类,就这样一路排列下去。这显示了云南北鸿的机智:“我干嘛要分类啊,我不过是记录了个人在富源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我想说的是,记录,已然是云南北鸿的生活姿态,也是云南北鸿与俗世人生对话的方式,尤其是云南北鸿对天地、人世、万物的谛视、发现与认知。因而,这些极具个人性的文字,看似随意,实则用意颇深。拜读这1000则随笔,不难判断,云南北鸿既是接地气的人,深爱脚下土地,眼里常含泪水,更是一位“他者”,洞若观火。也就是说,这些随笔,不仅具有个人生活的鲜活性,还兼有诗人书写的灵动诗性,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还具备了一位智者形而上探寻的智性。

云南北鸿毫无疑问是位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知识者。“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些记录文字,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深奥命题,没有故作高深说教,不过是就事论事的领会、见解与发现,居于低处,却总能诗意地栖息,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在这一点上,云南北鸿的文字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的。我曾有幸看到过云南北鸿的 《“匠”说》系列,书写形式与《富源笔记》的随笔如出一辙,不过是记录了农耕文明时代民间随处可见、不可或缺的各种能工巧匠,诸如篾匠、木匠、补锅匠、劁猪匠等等,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这些行当悄然消失了,这些匠人渐次消弭了,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已经越来越不为中国人所知了。这个系列的书写,显示了云南北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舍情怀,以及面对某种文化的委顿,而传达出来的无助与无奈。

《“匠”说》系列可以看作《富源笔记》的补充,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富源笔记》以厚重的中国文化为底蕴,一点也不高蹈做作,随性而出,堪比围炉夜话,轻松自如。云南北鸿骨子里有着传统文化者的属性,注重情怀,看重情义,对匠人、匠心、匠意满怀敬意之心与景仰之意。

写到这里,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打断了我: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好了,我就不再喋喋不休了,欲想领略《富源笔记》的原汁原味,不妨亲自去品鉴。《富源笔记》,真的值得一读。




欢迎光临 曲靖论坛 (https://www.0874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